醫療反腐風暴下,醫院耗材管理轉向新方向,SPD模式持續爆發!
01
大批三甲醫院,10億耗材采購打包
近日,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發布了《SPD醫用耗材供應鏈管理服務項目招標公告》,并表示本次招標不接受聯合體投標。
提交投標文件的截止時間為2023年12月01日10時00分;開標時間為2023年12月01日10時00分。
該項目配送耗材范圍為納入醫療器械分類目錄管理的各種醫用耗材(包括低值、高值、檢驗試劑),服務期5年,該院采購量約人民幣2億元/年,即整體規模達到了10億。
公開資料顯示,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始建于1949年,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也就是說這家大三甲醫院,近10億元的耗材試劑SPD項目要打包給一家企業。
今年以來,中日友好醫院、北京朝陽醫院、湖北省腫瘤醫院、湖北民族大學附屬民大醫院、海南省人民醫院、福州市第一醫院、長沙市第一醫院等多家大型醫院均在推進SPD的采購項目,其中不乏上億元的招標金額。
尤其是我國百強醫院中,超過50%的醫院已經開始落地SPD項目,并且快速向二級及以下醫院擴圍。
SPD起源于美國,成熟于日本,2009年由南京鼓樓醫院以藥品業態率先引進國內。2011年起至2016年左右SPD模式陸續在國內一線醫院登場。
從2019年到2022年10月,收集到國內開展SPD項目的公立醫院數從32個快速增長到647個,增勢頗為強勁。僅2022年前10個月開展的SPD項目,已經接近2019-2021三年實施數量的總和。
2022年,全國公立醫院醫療器械SPD項目的中標數量達到275項。
2023年1月至5月共有119項,同比增長25.26%。
SPD如同雨后春筍勢如破竹,開始了全面席卷全國醫院的熱潮。
02
SPD背后的萬億新市場!
在洶涌而來的SPD大潮中,醫療反腐這股過境的颶風,更是把這股浪潮推向了頂峰。
因為醫療反腐,SPD成為近期醫療圈最熱的詞匯之一。
耗材SPD服務模式下,醫院能實現用后結算、零庫存管理和精細化管理,降低物流管理成本,減少浪費,全程可追溯。這一點與當下醫療反腐深入推進,院內耗材購銷使用要求全面監管的態勢不謀而合。
在嚴打藥械回扣、購銷腐敗的當下,院內耗材領域的監管,”耗占比“成了全國醫院嚴格考核,以及國家衛健委在二三級醫院考核中點名的指標。
據悉,某醫院上線SPD后,其檢驗科、手術室、骨科、外科等重點科室同期平均耗占比下降4.28%,醫院同期平均百元醫療收入耗占比下降9.82%。
這一點無疑進一步贏得了醫院青睞。
此外,SPD模式在當下大火,仍舊離不開兩大核心要點:
一是剛需:聚焦至項目本身,一個醫院的醫療器械規格及類別有上萬種,運營管理的復雜程度也更高;疊加醫藥及醫療器械作為醫院的最主要成本,占據55%左右,因此作為具有 " 降本增效 " 的SPD項目在醫院端具備剛需性。
二是創新:SPD模式已經經過不斷升級,已經形成了SPD智廉監管。通過和HIS系統打通,直接為紀委監察委的醫療反腐,在院內形成耗材設備的全流程、數字化監控,成為紀檢監管的有效抓手和創新渠道,為紀檢監督插上數字翅膀。
醫院控費剛需,加上全面迎合醫療反腐的創新模式,SPD無疑是在風口之上實現了快速起飛。
03
大三甲配送服務被叫停,SPD亂象亟待解決!
在快速發展的SPD模式背后,一些頗具爭議的問題也浮出水面。
今年9月,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在巡查中被要求通報整改,其中耗材SPD項目服務方國藥江西醫療器械子公司在醫院的耗材配送業務被終止,從原因來看主要涉及“商業統方”問題。要求進行耗材目錄重選,以及對SPD項目接入監控系統,并對SPD項目負責人、醫院耗材管理部門、各科室領用負責人進行約談。
以統方數據來換取金錢的現象,是醫療賄賂鏈條中的關鍵一環,由于商業統方極有可能被利用進行不正當利益輸送,近年來屢被管理部門禁止。而在SPD模式下,則延伸出一種更為隱蔽的”商業統方“行為。
SPD模式下,耗材院內管理可以實現信息共享,但是過度的信息共享也會給醫院管理帶來風險。
尤其是負責醫院耗材SPD項目的商業公司,商業公司集物資經營與管理為一體,同時掌握供應與采購業務,對醫院來說是一個潛在的內控風險制造方,可能會使院方采購自主性受影響、采購業務被綁架,管理角色被弱化。
這也讓不少業內人士開始擔心,SPD模式下醫療器械商業公司”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形成非公平商業競爭。
(文章來源于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