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大康養成為保險業的"香餑餑"。
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傳統的養老模式已難以滿足新一代老年人對健康和生活品質的追求,中國的養老產業正在迎來從養老服務到銀發經濟的轉型浪潮。
在這樣的背景下,險企加速布局康養賽道。中國的"保險+康養"模式經歷了1.0階段的養老社區場景,到目前2.0階段的居家健康場景,正在邁向3.0階段的全生活場景,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創新機遇。隨著"保險+康養"進入3.0階段的深化融合期,全新的康養時代也會到來,新的模式將逐漸成為支撐中國老齡社會的重要力量。
PART 01
險企爭先布局康養,
從養老社區到居家健康
近年來,險企布局養老服務的動作加速。
AgeClub曾進行深入盤點《21+險企布局居家養老!從健康管理到文娛消費"保險+養老服務"模式全面升級,誰能搶抓機遇?》。以上海為例,因老齡化程度較高、且支付意愿較強,吸引了多家大型險企以重資產形式,投資布局高端機構、養老社區。2023年以來,泰康、平安、太保等紛紛在滬落地康養項目。
不止如此,隨著頭部險企的推進速度加快,其"保險+康養"項目或模式向全國更多省市覆蓋、爭先落子。諸多中型保險企業也不甘人后,開始進場布局。
"保險+康養"賽道的火熱,背后是政策支持、行業特征、需求升級的三方合力。
政策方面。2023年10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支持保險服務多樣化養老需求,探索實現長期護理、風險保障與機構養老、社區養老等服務有效銜接。今年1月的國辦一號文,則從"銀發經濟"角度強調要豐富發展養老金融產品,加強養老金融產品研發與健康、養老照護等服務銜接等。
圖源《2024新康養需求洞察白皮書》
行業方面。保險行業布局康養具有天然優勢。"保險+康養"可以為保險帶來增量,促進大額保單銷售,經營高端客戶。保險業資金的長周期特征與康養產業的穩定性高度匹配,主動融入康養產業,構建以保險為核心的康養生態模式,是未來保險業的發展趨勢。
需求方面。長壽時代,中老年人群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從物質轉向品質,對健康、養老、養生、醫療、保健等康養產品和服務的需求迅速增長。保險業通過整合康養資源,提供一體化"保險+康養"服務,可以助力客戶一站式解決康養費用籌集和康養服務獲取兩大重點問題。
在政策引領和行業布局的雙重推動下,為了滿足不斷變化的需求,"保險+康養"模式已經經歷了多次迭代,不斷優化和擴展其服務范圍。
1.0階段的養老社區場景下,養老市場處于初級階段,社會認知度和產品供給不足,養老社區產品作為市場主流,只能供給給有較強支付能力的客戶。
在這一階段,客戶與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險企,普遍偏好重資產模式,即險企自建自營社區,為高齡群體提供集中式養老場景,定位高端市場,選址上大多位于城市近郊,提供長者護理、生活照料、休閑文化、營養膳食、管家、物業等服務。
這一階段的潛在問題在于,養老社區服務僅面向高齡群體提供,購買者與使用者存在一定程度錯配,及時性較低;且社區提供的大多是同質化服務,體驗感較差。
到了2.0階段,"保險+康養"模式進入居家健康場景。
在我國9073的養老格局中,居家養老是國內老人的主流養老選擇。《中國商業養老服務市場發展研究報告》顯示,居家及社區養老市場將步入爆發性增長階段,預計在2026年居家養老賽道規模可突破500億元,商業養老市場整體規模可突破2000億元。
隨著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養老社區產品難以滿足日漸加劇的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場景從社區拓展至居家,頭部險企開始擴大養老服務的覆蓋面,以更豐富的投資模式布局居家健康場景。
"保險+康養"的服務對象開始向活力低齡群體的居家健康服務延伸,服務內容圍繞個人健康需求逐漸豐富,如健康促進、就醫服務、生活照料、康復護理、慢病管理等,更加普適化。
目前,險企普遍發揮自身資金、資源整合優勢,與居家養老服務供應商合作,輕資產布局"保險+養老服務",構建自身養老服務生態圈。"輕資產+重服務+保險產品"成為險企在養老服務領域實現盈利的重要突破點。
以平安保險為例。2022年9月,中國平安對外發布居家養老服務品牌"平安管家"。作為增值服務權益,平安居家養老服務是平安VIP達標客戶的專屬權益,客戶本人或子女在平安購買制定系列產品總保費達100萬,可享受1份"居家養老"服務權益。
部分險企則通過在居民社區建設線下養老驛站提供居家養老服務,如大家保險的大家的家"居家安養"產品線,尋找北京城區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居民社區,布局養老驛站,可以有效聚集優質服務資源,打造貼近生活圈的融合式養老業態。
從整體保險+康養行業發展歷程看,國內"保險+康養"模式正在從1.0階段(養老社區場景)向2.0階段(居家健康場景),甚至于逐步向3.0階段(全生活場景)過渡,覆蓋全生活場景的康養模式有望滿足更多樣的客群需求。
PART 02
康養3.0時代:
全生活場景將成賽道主戰場
AgeClub研究分析發現:在"保險+康養"的3.0時代,隨著高齡剛需養老服務需求逐步被滿足,市場將面臨全齡層、分層級的老齡需求和備老需求。市場供給從單一的養老服務供給轉變為多元化、集成式的生活方式及產品嚴選。全生活場景,未來將是各險資百花齊放的賽道主戰場。
這個發展過程不僅反映了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調整,也展示了保險業與康養服務業融合的逐步深化。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數據預測,全國退休人口消費潛力預計到2050年超過40萬億,占GDP的12.2%,是2020年的9.3倍。在老齡化背景下,新一代老年人口增多,新的消費空間正在形成。銀發經濟是真正的藍海市場。
調研數據顯示,大眾群體主要通過主動儲蓄、主動改善生活品質、主動健康管理、提早儲備照護資源來為養老生活規劃相關資源和服務。其中,66.0%選擇提早購買商業保險;61.7%關注身心愉悅、主動參與文娛社交活動;59.6%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關注自身健康,未雨綢繆,實現幸福享老。
3.0階段,康養服務不能再止步于安全照護和健康管理,而是需要擴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進一步深入至細分的生活服務場景。除了養老社區、就醫診療、健康護理、居家照護,還需包括旅游旅居、興趣學習等,滿足新一代老人的文化享受、社交娛樂等精神需求,有效提升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數。
人群需求的升級,對保險業布局康養賽道的整合式探索能力、服務生態圈的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為險企帶來寶貴的發展機遇--以活力低齡的中老年群體為主,為他們提供更精準、更專業、更具個性化的康養解決方案。
圖源《2024新康養需求洞察白皮書》
行業正在積極擁抱3.0時代,險企正通過轉型升級發展戰略,整合服務供給優質資源,向全周期、全場景的康養服務體系加速邁進。
以華泰人壽為例。近日,華泰人壽召開新戰略發布會,將康養3.0、菁英營銷員 3.0、數字化3.0作為三大戰略支柱。華泰人壽表示,將推出華泰泰享系列全周期康養服務體系,整合全球優質資源,一站式滿足個性化康養需求,為客戶帶來健康管理和生活質量的提升。
華泰人壽&AgeClub聯合發布的《2024新康養需求洞察白皮書》顯示,華泰泰享康養服務體系包含四大板塊:
泰享旅居:立足活力低齡人群的旅居康養場景,持續構建全球旅居基地網絡,打造品質旅居體驗;
泰享智居:聚焦居家健康場景,提供人工+智能管家服務,以7x24h的全天候人工客服,響應長者居家養老的全方位需求;
泰享頤養:對接醫康護綜合專業機構資源,面向家庭養老中的的醫療/照護剛需人群,助力解決父母養老照護的難題;
泰享健康: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和醫療服務,為客戶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提供保障。
平安健康也于近期發布半年報,首次新增披露養老服務板塊。養老服務收入4731萬元,同比增長超200%,為公司增長最快的業務。
近年,平安動作頻繁,加速拓展服務場景,打造服務生態圈。拆分"醫、食、住、行、財、康、養、樂、護、安"十大服務場景,并以"醫、住、護、樂"四聯體構建居家養老深度服務網絡。2023年年底,平安推出"護聯體"聚焦康復護理;2024年4月,攜手聯盟伙伴發布"住聯體"模式,聚焦居家安全;今年8月,發布居家養老"樂聯體",推出管家"三伴"服務體系,與老年大學等機構合作,為長者提供全方位的文娛解決方案。
結語
今年1月,國辦一號文發布,明確了銀發經濟的概念。與之前的養老經濟、養老產業相比,銀發經濟首度被賦予了新內涵,即發展銀發經濟包含"老年階段的老齡經濟"和"未老階段的備老經濟"兩個方面。老年階段與未老階段并非割裂開來。在未老階段進行物質和財富儲備、健康管理,才能實現更加美好幸福的老年階段。
在AgeClub發布的《中國中老年新消費洞察與產業研究報告》里,圍繞孝順長輩、健康焦慮、養老消費、為晚輩消費等動機,將中國銀發經濟大致劃分為四類消費市場,即孝心經濟(為老)、焦慮經濟(備老)、老化經濟(養老)、金孫經濟。該四類消費市場,集中在40歲+年齡層。
銀發經濟的四類主要需求,引導40歲+人群從被動養老到主動康養的需求升級。區別于傳統的養老模式,新一代中老年群體的"主動康養"需求,是分年齡段、分層次的品質生活方式。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新康養市場,圍繞分齡分層的康養需求將會是一個多元化、個性化的市場。無論業內深耕者,還是跨界新興力量,都有機會發揮自身優勢,在康養賽道找到定位,迎接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文章來源于健康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