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特異性抗體(msAb)正在改變治療復雜疾病的方式,通過作用于多個靶點提高治療精準性和藥物效力。它們能靶向不同生物分子或細胞,觸發協同效應,有效應對疾病復雜性和耐藥性。多特異性抗體包括雙特異性、三特異性抗體和融合蛋白,為多種疾病提供新治療機會。全球已有多種此類抗體進入臨床階段,顯示出良好療效。
例如,雙特異性T細胞銜接抗體能提高腫瘤清除率,多特異性抗體通過聯合調控免疫系統減少免疫逃逸,突破傳統療法瓶頸。
1
為何開發多特異性抗體?
自1986年強生推出Muromonab-CD3以來,單抗藥物在治療癌癥、炎癥和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單抗通過特異性結合目標抗原來阻斷病理過程或激發免疫反應。但隨著生物醫藥的進步,單抗藥物的局限性也逐漸凸顯,特別是在復雜疾病機制面前,單一靶點治療可能不足以達到理想效果。這些局限包括腫瘤微環境的復雜性、抗藥性問題、免疫激活能力不足以及難以全面阻斷多種病理機制。
為克服單抗藥物的局限性,多特異性抗體的開發成為了生物制藥領域的重要方向。多特異性抗體能夠同時識別并結合多個靶點,賦予其更強的治療潛力,特別是在處理復雜疾病時表現尤為突出。
多特異性抗體能同時靶向多個分子或細胞,增強治療效果,特別是在癌癥治療中,提高腫瘤清除率,減少免疫逃逸。它們通過作用于多個靶點,降低疾病產生耐藥的機會,并結合不同免疫細胞,激活多條免疫通路,有效防止腫瘤復發。多特異性抗體還能增強免疫細胞活性,全面激活免疫系統抗腫瘤效應。此外,它們的設計具有高度靈活性,可根據疾病需求進行靶點選擇,實現個性化精準治療,充分發揮在復雜疾病治療中的潛力。
2
多特異性抗體構件及作用機制
同單抗一樣,多特異性抗體的構件也是從天然環境中尋找合適的蛋白質片段。自然構件包括片段抗原結合(Fab)、單鏈可變片段(scFv)、結晶片段(Fc)、單域抗體(VHH)和細胞因子(圖1)。
圖1. 多特異性抗體構件示意圖。
(圖片來源:Antibody Therapeutics)
從模態來看,多特異性抗體可以大致分為基于免疫球蛋白G(IgG)的抗體和基于片段的抗體,后者的結構中通常缺少Fc結構域。目前常見的多特異性抗體類型包括以下幾種:
圖2. 多特異性抗體模態示意圖。
(圖片來源:Revvity)
多特異性抗體作用機制包含以下幾方面:
激活效應細胞
雙特異性抗體一邊靶向T細胞上的CD3或T細胞受體(TCR),或者NK細胞受體或FcγRIIIa受體(CD16),另一邊靶向腫瘤細胞。通過這種與具有細胞毒作用的免疫效應細胞相互作用,靶向它們的受體蛋白能夠使免疫細胞以高度特異的方式執行其細胞毒殺傷程序(圖3)。設計用于靶向CD3的雙特異性抗體能夠招募T細胞,并直接誘導溶解突觸的形成,而無需呈現特定的MHC(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限制性抗原。
圖3. a) T 細胞通過特異性 T 細胞受體 (TCR)/CD3 分子識別腫瘤細胞上與 MHC 分子復合的肽抗原(pMHC,peptide-MHC complex)。b) 雙特異性抗體被設計為通過 CD3 信號復合物促進腫瘤細胞與 T 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方法通過形成溶解性突觸和從活化的 T 細胞釋放可溶性細胞毒性因子導致靶向腫瘤細胞死亡。c) 雙特異性抗體可以通過 CD16 (FcγRIIIa) 激活NK細胞。(圖片來源: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NK 細胞是先天防御的第一道防線,包括對抗腫瘤細胞。NK細胞是先天和適應性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具有多種強大的抗腫瘤功能。NK 細胞通過激活 FcγRIIIa 介導 ADCC(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從而導致細胞因子和細胞毒性分子(如顆粒酶和穿孔素)的靶向釋放。
靶向腫瘤細胞
選擇合適的抗原是開發成功的多特異性抗體的關鍵。這些抗原應主要由腫瘤細胞而不是非惡性細胞表達。
TAA(腫瘤相關抗原)可以來自多種來源,可以是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也可以是來源于細胞內蛋白質的肽段,這些肽段通過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呈遞到細胞表面。當這些肽段與MHC結合并在細胞表面呈遞時,T細胞(特別是CD8+細胞毒性T細胞)可以識別這些肽段,從而對腫瘤細胞產生免疫反應。
腫瘤特異性抗原 (TSA) 僅由腫瘤細胞表達,在個體之間甚至同一患者的不同轉移灶之間可能存在很大差異。肽-MHC 復合物 (pMHC) 是腫瘤細胞表面 MHC I 受體中呈遞給 T 淋巴細胞的癌癥特異性表位。使用免疫動員抗腫瘤單克隆T細胞受體(ImmTAC)可以識別 pMHC。
靶向免疫檢查點
腫瘤微環境(TME)富含能夠抑制免疫系統的細胞和分子,這可能會顯著降低各種癌癥免疫治療的有效性。抗PD-(L)1抗體類型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例如Keytruda和Opdivo)在腫瘤學療法開發中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但它們的活性可能受到TME中抑制性信號上調的限制,以及PD-L1的表達增加,導致對免疫抑制信號的抑制不完全,或是其他抑制性免疫檢查點的上調。兩種單克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聯合療法,例如抗CTLA-4和抗PD-1抗體,可以減輕抗PD-(L)1單藥治療所帶來的部分耐藥性,這為開發雙特異性抗體提供了思路和借鑒,可以同時抑制CTLA-4和PD-1,恢復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效應免疫反應。
重要的是,使用雙特異性抗體同時抑制CTLA-4和PD-1有潛力模擬這種協同效應,從而恢復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效應免疫反應,并在TME中消耗調節性T細胞(Treg)。例如康方生物的cadonilimab就是一種同時結合PD-1和CTLA-4的雙特異性抗體,這兩種受體在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中共表達。Cadonilimab同時靶向它們可以增強腫瘤部位的免疫活性,并已在中國獲得臨床使用批準。針對多種抑制性免疫檢查點的雙特異性抗體靶向的受體包括PD-(L)1, CTLA-4, LAG-3,TIM-3和TIGIT。
靶向共刺激受體
共刺激信號通路對T細胞的初始激活、增殖、分化和效應功能至關重要。雙特異性抗體通過交叉連接腫瘤細胞上呈遞的腫瘤相關抗原與共刺激分子,可以激活共刺激信號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識別、T細胞的初始激活以及增強抗腫瘤活性。
同時靶向腫瘤細胞表面多重受體
惡性細胞可能存在多種信號通路。當單一相關信號通路受到抑制時,替代信號通路的上調或激活通常使癌細胞能夠生存。這種情況凸顯了雙特異性抗體的優勢。它們能夠靶向與腫瘤生長和進展相關的多個受體。另外,由于這些化合物需要同時作用于兩個靶受體才能發揮細胞毒活性,因此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毒性的發生率。例如強生的雙特異性抗體amivantamab(商品名Rybrevant)能夠同時抑制MET和EGFR信號通路,被FDA批準用于非小細胞肺癌。
連接腫瘤細胞受體與細胞因子
促炎性細胞因子療法能夠抵抗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抑制,并促進抗腫瘤免疫反應。然而,促炎性細胞因子的全身給藥受到嚴重的非靶向毒性的限制。但如果將促炎性細胞因子(如IL-2和IL-12)與抗體或抗體片段連接,就可能實現對腫瘤細胞或腫瘤微環境細胞的更精確靶向,潛在地改善藥代動力學,并在局部實現具有治療意義的細胞因子濃度,同時降低全身性毒性的風險。
與促炎性細胞因子相反的是,免疫抑制性細胞因子(例如如TGFβ)可以抑制抗腫瘤免疫,促進腫瘤細胞的可塑性,使得腫瘤持續進展。Bintrafusp alfa是一種新型的抗PD-L1/TGFβ受體II融合蛋白,同時抑制PD-1/PD-L1介導的免疫抑制,并且減少腫瘤微環境中的TGFβ水平。
3
多特異性抗體療法的應用
許多不同的多特異性抗體正在臨床開發中,其中已有11種雙特異性抗體獲得FDA的臨床使用批準,大多數被批準用于治療癌癥:
· Blinatumomab(Blincyto,安進)于2014年獲批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Blinatumomab是一種雙特異性T細胞接合抗體(BiTE),可結合癌細胞上的CD19,并通過結合CD3招募T細胞。
· Amivantamab(Rybrevant,強生)于2021年獲批用于治療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Amivantamab是一種duobody,可結合癌細胞上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和c-Met,阻斷下游生長和信號傳導,并通過其Fc結構域與免疫細胞上的CD16結合,誘導免疫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
· Tebentafusp(Kimmtrak,Immunocore)于2022年獲批用于治療轉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Tebentafusp是一種可溶性TCR/scFv融合蛋白,或稱為ImmTAC,能夠結合癌細胞上由HLA(HLA-A*02:01)呈現的gp100肽,并通過結合CD3招募T細胞。
· Mosunetuzumab(Lunsumio,Genentech)于2022年獲批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濾泡性淋巴瘤。Mosunetuzumab是一種"knobs-into-holes"結構的雙特異性抗體,能夠結合癌細胞上的CD20,并通過結合CD3招募T細胞。
· Elranatamab(Elrexfio,輝瑞)于2023年獲批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Elranatamab能夠結合癌細胞上的BCMA,并通過結合CD3招募T細胞。
· Talquetamab(Talvey,強生)于2023年獲批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Talquetamab能夠結合癌細胞上的GPRC5D,并通過結合CD3招募T細胞。
· Glofitamab(Columvi,Genentech)于2023年獲批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Glofitamab是一種CrossMab,能夠結合癌細胞上的CD20,并通過結合CD3招募T細胞。
· Epcoritamab(Epkinly,艾伯維)于2023年獲批用于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和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Epcoritamab能夠結合癌細胞上的CD20,并通過結合CD3招募T細胞。
還有兩種雙特異性抗體被批準用于非癌癥類疾病:
· Emicizumab(Hemlibra,Genentech)于2017年獲批用于治療A型血友病。Emicizumab是一種類IgG的雙特異性抗體,能夠替代A型血友病患者缺乏的凝血因子VIII,通過結合和連接凝血因子IXa和X發揮作用。
· Faricimab(Vabysmo,Genentech)于2022年獲批用于治療新生血管性老年黃斑變性、視網膜靜脈阻塞和糖尿病性黃斑水腫。Faricimab是一種CrossMab雙特異性抗體,能夠結合并中和Ang-2和VEGF-A。
雖然癌癥是迄今為止的主要治療焦點,但多特異性抗體也逐漸擴展到了其他適應癥,包括感染(HIV、COVID-19、乙型肝炎和人巨細胞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血管疾病(如動脈粥樣硬化),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
多特異性抗體作為新一代生物治療工具,展現了巨大的前景。憑借其同時靶向多個分子或細胞的能力,多特異性抗體可以在復雜疾病中發揮更精準和多維的治療作用。尤其是在癌癥治療中,它們不僅能增強抗腫瘤免疫反應,還能克服傳統單抗的耐藥性問題。
此外,隨著多特異性抗體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領域的探索,未來的治療領域將更加廣泛。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臨床研究的深入,這類抗體有望為難治性和復雜性疾病帶來新的治療方案,并推動個性化和精準醫學的發展,成為生物制藥領域的下一個創新熱點。
根據Precedence Research的數據,2023年全球雙特異性抗體市場為86.5億美元,預計在未來10年內將增長至約4850億美元。
Ref.
Daniel, K. et al. Next generation of multispecific antibody engineering, Antibody Therapeutics. 2024, 7, 37-52. https://doi.org/10.1093/abt/tbad027
Goebeler, M. et al. Bispecific and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in oncology: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24. 21, 539-560. https://doi.org/10.1038/s41571-024-00905-y
Exploring the strengths, challenges, and therapeutic applications of multispecific antibodies. Revvity. Retrieved on 07. 10. 2024.
Goodwin, K. With Myriad Recent Approvals in Cancer, The Era of Bispecifics Is Here. Biospace. 14. 10. 2024.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