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藥圈里流行著一句話:**片藥成本是5億美金,第二片藥成本是5美分。《仿制藥的真相》一書中也提到,“仿制藥是在原研藥的專li過期之后,合法仿制出來的‘廉價’版本。”參加集采的仿制藥企無不使盡“渾身解數”,“騰籠換鳥”“組合出擊”“產線升級”……鉆研出了一套自己的“商業算法”。
01
市場份額從0.5%到40%“以量換價”的商業邏輯
2024年12月30日,第十批藥品國采供貨區域公布,瑞爾醫藥的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中標,其產品負責供應天津等7個省份。瑞爾醫藥聯合創始人兼總經理馮衛說,“這意味著這款品獲得了集采報量近40%的市場,而集采前該數據不足0.5%。”
對藥企而言,集采帶來的較大訂單量,使得每一劑藥物的邊際成本不斷遞減,并且讓企業在原材料、輔料和包材采購上擁有更強的議價能力,這就是集采藥品“以量換價”的“商業邏輯”。
工作人員正在進行2000L反應器生產。受訪者供圖
2019年11月,在第二批國家集采中,成都通德藥業的對乙酰氨基酚片以**順位中標,中標價0.69元/盒(20片)。
集采后,通德藥業對乙酰氨基酚片占有了全國公立醫療市場70%左右的市場份額。據米內網數據統計,對乙酰氨基酚片在2023年中國三大終端、六大市場銷售額超過2億元。
“集采后,產品進入醫療機構的覆蓋面得到顯著提升。對乙酰氨基酚片生產工藝十分成熟,我們通過過程控制、自動化規模化生產等手段有效控制成本,加上在原料和配送端有一定議價權,價格能夠覆蓋生產和配送成本,階段性實現規模化、連續化生產。”成都通德藥業商業拓展總監劉冬丹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通德藥業從對乙酰氨基酚片獲得的不止于市場份額。
成都通德藥業品牌總監王榮東介紹,在2020年-2022年期間,3年時間里對乙酰氨基酚片全國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甚至一度成為短缺保供藥品。而在此期間,通德藥業為全國提供了超過1.5億片的藥品,并獲得了國家工信部等部門的肯定,在業界知名度進一步得到提升。
從藥企的運營實踐來看,一條生產線上不可能**品種都賺錢,有一些品種肯定是要拿來做分攤成本的運營,一些價格低的集采藥品,往往市場需求量足夠大,企業會選擇用它作為拓展市場和攤薄成本的品種。而集采打的是一套“組合拳”,總有能盈利的品種。
01
小改良能省下100萬元企業降本增效的“秘訣”
,時長01:04仿制藥價格低,企業都虧本經營,事實真的如此嗎?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調研走訪中獲得的答案是:“集采,我們還能賺錢。” 集采中標的企業一方面通過規模擴張將固定成本分攤降低,另一方面,通過精細化管理和產業升級,進一步壓縮人員和生產成本,在保質保供的前提下,不斷擴大企業的盈利空間。
四川科倫藥業被稱為“輸液**”,在它的智能化生產車間,機器24小時運轉,僅一條氯化鈉注射液生產線每天即可生產38萬袋。為了降低不良品率,科倫將軟袋注射液灌裝的方式改為“底部灌裝”。
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質量副總經理王亮介紹,底部灌藥的改良,既降低了藥液暴露的風險,又使產品合格率直接提高了1%,假設每年生產1億袋,直接節約成本達100多萬元。“它不僅是降成本,還讓藥品的**系數提高了。這就是集采帶來的好處,正因為國家給了量,我們更愿意、也更敢于投入去研發。這是一個多贏的事。”王亮說。
除了技術創新,一座座“燈塔工廠”也是企業降本增效的“秘訣”。
“這個地板十年如新!”2024年12月28日,在四川科倫藥業的生產車間,流水線上絕大多數環節是無人操作,在藥品制劑間,記者看到綠色地面锃亮如新,甚至沒有一條劃痕,而這個生產線已投產了十年。
在科倫的生產基地,只見落地玻璃墻內是全透明的無菌化車間,智能化生產線忙碌而有序,消毒、配制、灌裝、密封、包裝……一瓶瓶輸液藥品源源不斷下線,**后由工業機器人自動打包,將藥品送往庫房。
這就是“燈塔工廠”,也被稱為“無燈工廠”。就是在黑燈的情況下,智能化操作替代人工操作進行生產,省去人力成本、電力成本、環境保潔成本等,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消耗。
03
回款周期從半年減至不到30天直接結算破解“三角債”的良方
在無菌環境下,工人將原料藥投放入容器中。受訪者供圖
“集采擠掉的是藥品虛高的價格水分,包括一些‘灰色地帶’。”走訪中,多家藥企相關負責人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中選產品按合同規定的約定采購量直銷醫院,營銷費用等大量中間環節費用大幅度節約。在過去,藥價中約30%-40%是銷售推廣費用。
一位不愿具名的藥企負責人透露,近年來許多仿制藥企業銷售費用都在下降,這與集采關系密切。“通過國家集采,改變了以往一級一級的銷售方式,企業的銷售費用自然就下來了。”
現金流是企業的生命線。藥品、醫用耗材配送后“難結款、求結款”是困擾醫藥企業的一大難點、痛點。
據國家醫保局2025年1月1日消息,海南、廣西等9個省份已推進醫保基金與醫藥企業直接結算,醫藥企業回款周期從平均6個月減少為不到30天,企業墊資壓力大幅減輕。
集采中標企業、配送企業和醫療機構一旦完成三方合同簽訂,醫保部門將直接打款60%,合同量執行超過50%支付剩下40%。這樣一來曾經醫保、醫院、企業之間的“三角債”不再是問題,企業砍去了“催款”的工作,這對企業而言不光是解決成本回收的問題,甚至是直接解決了收入的問題,讓企業得以專心去生產、去研發,沒有后顧之憂。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