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I影像識別到手術導航系統,從慢病管理到個性化治療,AI正在加速從輔助工具變為醫療決策伙伴,業內正在積極探討如何圍繞AI醫療構建全新的產業生態體系。
第一財經記者從2025太湖灣生命健康未來大會上了解到,無錫市濱湖區正式成立“濱湖人工智能醫療器械創新產業聯盟”,旨在搭建創新資源整合平臺,推動AI與醫療器械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協同、開放共享的創新生態。
同時宣告成立的還有“濱湖G3LAB高端醫療器械創新平臺"。該平臺匯聚政策、資本及產業鏈優勢資源,重點布局結構心臟病、神經介入及內鏡治療三大前沿賽道。
專家表示,AI醫療器械產品目前正處于發展初期,研發創新和監管能力仍有待提升,如何制定創新醫療器械監管的新工具、新標準和新制度,解決產業鏈各環節的難點堵點,推動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是業內面臨的共同挑戰。
位于無錫市濱湖區的醫療器械公司健適醫療科技集團董事長兼CEO王欣表示,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周期普遍長達5-8年,平臺提供的政策扶持和資本護航,將有效破解創新企業面臨的資金鏈壓力與監管、注冊等方面挑戰,為"AI+醫療"等融合型技術提供更優發展土壤。
"這種跨界協同模式尤其適用于AI醫療等硬科技領域。"王欣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未來,AI醫療器械的發展需依托產學研醫協同,推動臨床需求與工程創新深度融合,建設合規高效的數據平臺,加快技術轉化與成果應用。”
王欣表示,AI的發展正在重構器械研發的新范式,從加速創新到重新定義產品,AI的影響已經滲透到研發的各個環節。“企業不僅能利用AI智能挖掘數據,識別技術空白;還能利用AI整合影像、病理等多源數據,開發創新解決方案,提升診療的精準度。”他說道。
上海市胸科醫院院長侯旭敏教授表示,伴隨著AI醫療大模型等技術的發展,未來的疾病診療和患者的全流程管理也將迎來新的范式,融合多模態數據,基于個體生理體征構建的“患者數字孿生”將成為現實。
在談到AI如何參與未來診療和手術時,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2021年我們在海南博鰲開展首例機器人介入冠脈手術,到2022年的東方會上首次提出心臟數字孿生,再到我們最近發布的首個心臟大模型觀心,AI在心血管診療領域的應用一直受到關注。”
葛均波指出,得益于數據、算法與算力的進展,AI在心血管領域的應用過去幾年取得了快速進展。但過去的進展主要集中在心血管影像,以及單模態影像的研究開發;目前,多模態影像以及生成式AI是心血管影像研究的前沿。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