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波治療儀百科知識
超短波治療儀是一種利用高頻電磁波(超短波)進行物理治療的醫療設備,廣泛應用于康復醫學、疼痛管理、炎癥治療等領域。其通過非熱效應和熱效應作用于人體組織,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加速組織修復,是臨床常用的物理治療手段之一。
一、基本原理
工作原理
超短波治療儀通過高頻振蕩電路產生頻率為 30 MHz~300 MHz(常用27.12 MHz或40.68 MHz)、波長為1~10米的高頻電磁場。電磁波穿透人體組織時,使帶電粒子(如離子、偶極子)發生振蕩,產生以下效應:熱效應:組織吸收電磁能后溫度升高,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代謝。
非熱效應:低強度電磁場可調節細胞膜通透性、增強免疫功能、抑制炎癥反應。
作用深度
超短波穿透力強,可達皮下5~8厘米,適用于深層組織(如關節、肌肉、內臟)的治療。
二、適應癥
超短波治療儀適用于多種急慢性疾病:
炎癥性疾病:肺炎、支氣管炎、鼻竇炎、盆腔炎、關節炎等。
軟組織損傷:扭傷、挫傷、肌肉拉傷、術后腫脹。
疼痛管理:腰肌勞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神經痛。
促進愈合:傷口感染、骨折延遲愈合、壓瘡。
其他:慢性前列腺炎、中耳炎、面神經麻痹等。
三、禁忌癥
以下情況禁止使用超短波治療:
金屬植入物(如心臟起搏器、人工關節)附近區域。
出血傾向(如凝血功能障礙、急性出血期)。
惡性腫瘤(可能促進癌細胞擴散)。
孕婦腹部及腰骶部。
高熱、活動性肺結核、嚴重心肺功能不全。
感覺障礙區域(易造成燙傷)。
四、治療參數與操作
常用參數
頻率:27.12 MHz或40.68 MHz。
輸出功率:分連續波(熱效應為主)和脈沖波(非熱效應為主)。
電極放置:對置法(穿透深)、并置法(作用淺)。
治療時間
急性炎癥:5~10分鐘/次,每日1次。
慢性疾病:15~20分鐘/次,每日或隔日1次,10~15次為一療程。
操作步驟
患者取舒適體位,暴露治療部位。
選擇合適電極,與皮膚保持1~3厘米間隙(避免直接接觸)。
調節輸出強度至患者感覺微熱或無熱量(依病情選擇)。
五、臨床應用特點
無創無痛:非侵入性治療,患者依從性高。
聯合治療:常與藥物、超聲波、中頻電療等結合,增強療效。
科室應用:
康復科:術后粘連、關節僵硬。
骨科:骨折愈合、軟組織損傷。
呼吸科:肺炎輔助治療。
婦科:慢性盆腔炎、產后恢復。
六、注意事項
治療前移除金屬物品(首飾、腰帶等)。
避免電極接觸傷口或潮濕皮膚(易引起灼傷)。
兒童、老年人需降低治療強度。
治療中若出現心慌、頭暈等不適,立即停止操作。
七、發展歷史與趨勢
起源:20世紀30年代,德國科學家開始研究高頻電療。
技術進步:現代設備趨向智能化,具備精準控溫、多模式輸出功能。
研究方向:低強度脈沖超短波在神經修復、免疫調節中的作用。
總結
超短波治療儀憑借其深層穿透性和雙重效應(熱/非熱),成為物理治療的核心設備之一。正確使用可顯著緩解炎癥、疼痛,促進組織修復,但需嚴格掌握適應癥與禁忌癥,確保治療安全。未來,隨著生物電磁學的發展,其應用范圍或進一步擴展至慢性病管理及精準醫療領域。
注:文章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